场景1:两人买墨镜时,我说:「我觉得灰色的墨镜好看,能帮我拍照看看效果吗?」。他就说:「不用试了,我觉得只有蓝色的好看。」,然后我说「我就想试一下」,他就说「有什么好试的呢,我都说了不好看。」
场景2:两个人一起牵手逛街,我会突然唱歌,不是很大声那种,就是开心地哼着小曲儿,他会突然很严肃地说:「不要唱了。」。我说「为什么?想唱歌是我的自由啊,你凭什么限制我?」。他就说:「因为我不喜欢听。」
场景3:我生病了不舒服,浑身难受,坚持着出门陪他逛街,实在走不动了就蹲在地上休息,跟他说:「我很累了,腰酸背痛,逛不动了,要不要去外面有风的地方走动,或许能好一些?」但没想到出去外面特别冷,风吹得我难受,就躲进室内了,他就说「真难伺候,出来陪我逛街又不行,出来吹风又不行,真不知道你到底想干嘛?不逛了,回家。」
类似这样的场景很多,多半都是我会选择妥协听话,但是最近我连想跟他聊天的欲望都没有了,很累。
非常理解你“累觉不爱”的感受,从你的描述的三个场景来看,控制欲不算很强,攻击性倒是很强。控制欲强只是攻击性强的众多表现形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所以人们经常会把两者混淆,其实抑郁也是一种攻击性强的表现,只不过这种攻击的对象是“自己”。
攻击性行为是有机体为了更好的完成自我保存对抗外部“压力”的一种方式,属于一种本能。先天的气质因素对攻击性行为有着比较强的影响。总的来说,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攻击性的人是极少的。
导致攻击性强的因素除了先天的气质,还有外部压力,并且外部压力是导致攻击性强的最重要的因素。想起了郭德纲的师父侯耀文先生评价他的一句话:一路坎坷走来,势必嫉恶如仇。其实这句话就很好的从一个角度论证了外部压力与攻击性的关系。
如果抛开认知因素和教育因素这两点的话,是一直顺风顺水、幸福快乐的人更自私,攻击性更强?还是屡屡遭受挫折打击、承受了巨大压力的人更自私,攻击性更强呢?显然后者。
所以结合他过往的人生经历和家庭环境因素,就能很容易的找出他为什么这样的原因了。
我们再用“爱”的角度来看一下:
喜欢和爱是两种不同程度的情感。当喜欢到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变成爱,而喜欢和爱的区别又不仅仅体现在程度这一个方面,而是量变引起质变。
喜欢具有“占有性”,而爱具有“利他性”。简单来说,当你只想把某人“据为己有”的时候,这种情感可以被称之为“喜欢”。而当你即便不能拥有,却依然会由衷的因为对方快乐和幸福感到满足时,那这就是爱了。
当然说这些不是想告诉你他不爱你,而是说人们通常很难分得清喜欢和爱的区别。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减少他的攻击性,而是有足够的“能力”去接纳和化解他的这种攻击性。具体的选择就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定了,但其实这两者也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如果你有能力接纳和化解,那么相应的他的攻击性也会逐渐变小,当然外部因素也是很重要的,而外部因素又有较强的不可控性。
共有 0 条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