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如何看待自我、如何构建亲密关系,皆源自其独特的依恋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与个体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如最初照料者的依恋方式、生活环境,以及照顾者是否满足其对安全感和依恋的基本需求。
依恋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种: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以及最为复杂的恐惧型回避依恋(亦称紊乱型依恋)。这些模式在婴儿期便已初具雏形,并会伴随我们的一生,对我们的信念、想法及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恐惧型回避依恋者,往往成长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其中可能充斥着虐待、忽视或抛弃。这种环境导致他们在寻求爱与安全感的同时,又对照顾者的不稳定性感到恐惧与逃避。成年后,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常表现出高焦虑与高回避的双重矛盾,难以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
恐惧型回避依恋的根源
恐惧型回避依恋与边缘性人格障碍有诸多相似之处,如极度害怕被抛弃、渴望亲密却又恐惧被拒绝。其根源往往可追溯至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如照顾者的不可靠或情绪不稳定。这些经历让孩子在情感发展中形成“缺口”,成年后难以信任他人,建立安全的情感联系。
恐惧型回避依恋的特征
恐惧型依恋者在亲密关系中常展现出“推拉”行为,情绪波动大,控制欲强,行为模式不稳定。他们可能伴有上瘾行为或性强迫行为,试图弥补幼年时期未被满足的归属感和相依需求。同时,他们还可能表现出虐待、自恋等行为,以应对被拒绝的恐惧。
此外,恐惧型回避依恋者还常有以下特征:害怕独处、警惕被抛弃的迹象、缺乏信任、强迫行为、自我价值感低、高度怀疑他人、倾向选择不良关系等。
建立更健康的亲密关系
若你发现自己难以建立和维护安全的亲密关系,寻求专业帮助至关重要。了解你的模式是因幼年时期不良环境而形成的习得行为和适应不良想法,是改变的第一步。以下是一些自我调整的小技巧:
反思行为反应:留意自己在关系中的反应是否基于“求生模式”,即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学会区分现实情况与内心恐惧。
独处与反思:给予自己和伴侣独处的时间,利用这段时间检视自己的不良信念和适应不良想法,减少在关系中的不安全感。
建立信任:逐步与生活中最亲密的人建立信任,包括伴侣、家人和朋友。这包括在脆弱时寻求帮助、设立并维护个人边界,同时尊重他人的边界。
通过上述方法,恐惧型回避依恋者可以逐步走出过去的阴影,建立更加健康、稳定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