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交软件盛行的时代,我们似乎能够在瞬间与陌生人建立联系,但这种联系往往浅尝辄止,难以深入。李华将这一过程比作“电话营销”般的自我展示,用户在海量互动中倾向于发送标准化的消息来吸引注意。一旦交流出现不合意,便轻易回避、断绝关系,因为理论上,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去结识新人。“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乖”的心态,让每一段新关系都未能深入便戛然而止,形成了“重复地浅尝辄止”的现象。
虽然科技让“天涯”变“咫尺”,但我们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独。有些孤独是自愿选择的独处,而有些则是被迫的隔离。《冷亲密》一书中提到,现代人一方面渴望爱与亲密,另一方面又在情感与理性的矛盾中徘徊,导致在亲密关系中不自觉地逃避,错过了本应拥有的幸福。
情感通约:现代爱情的异化
关于现代人孤独与恋爱意愿下降的原因,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个人主义的盛行,人们更爱自己,更重视个人需求。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在于我们的情感被“通约”了。在资本社会的影响下,情感被量化为精确的数据,如同工作中的性格测试,人们开始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来计算亲密关系中的得失。
当情感被通约后,特殊性消失,转化为可比较的认知对象。找对象变成了满足一系列功能需求的过程,如性需求、陪伴需求等,这些需求又催生了搭子文化。既然各种需求都能自我满足,为何还要费心费力去谈恋爱呢?然而,这种理性计算可能让人陷入自恋的陷阱,长时间追求同质化社交,缺乏深度关系滋养内心。
自恋的陷阱:同质化社交的风险
最容易陷入自恋陷阱的,往往是那些身居高位、被众人吹捧的人。他们逐渐相信自己编织的谎言,不再允许他人挑战其权威,活在过量的肯定性之中,可能因此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样,作为普通个体,如果我们一味追求与自己相似的人,害怕外界否定,就可能陷入自恋状态,难以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冷亲密》指出,人与人的疏离并非因缺乏共同点,而是因共同点过于普遍,导致人们活在同质化的符号系统中。浏览相亲网站时,尽管每个人都努力展示独特之处,却又不约而同地落入同质化和标准化的陷阱。这种基于符号的虚假想象,一旦进入现实世界便破灭,使人重归孤独且自恋的状态。
避免自恋陷阱:三个自我反思的问题
为了避免陷入自恋陷阱,保持深度关系的可能,我们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是否被符号限制了?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往往通过语言、文字和符号来构建对他人的想象,而非基于真实的身体语言和非语言情感信息。尝试在现实生活中与人面对面交流,感受对方的细微变化,或许能发现更多连接的可能性。
我是否把人当作真正的“人”来对待?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容易将他人抽象化、标签化、功能化。反思自己是否也曾这样对待他人,努力将他人视为具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独立个体。
我的情感是否被理性遮蔽了? 在面对重要决策时,我们往往倾向于用理性分析来指导行动。然而,在爱情和友情中,感受内心的冲动和情感往往比理性计算更为重要。允许自己感受情感的波动,勇于为爱冒险,或许能发现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自我反思,我们或许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建立深度关系的方法,避免陷入孤独和自恋的陷阱,重新发现情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