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软件的浪潮中,我们如何在短短几秒内抓住陌生人的注意力?由于互动量的爆炸性增长,许多用户倾向于发送标准化的消息来吸引潜在的兴趣对象。这一行为,正如某种“电话营销”般的自我展示,虽然高效,却也导致了情感交流的浅层化。
当我们发现对话不合心意时,很容易选择回避或断绝关系,因为理论上,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与无数人建立新关系的可能。于是,“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乖”的心态愈发普遍,导致每一段新关系还未深入,便已草草结束。这种现象,我称之为“重复地浅尝辄止”。
然而,尽管我们手持智能设备,可以轻松地将“天涯”变为“咫尺”,却发现自己越来越孤独。这种孤独,有时是我们愿意享受的,但更多时候,却是被迫承受的。在《冷亲密》一书中,作者探讨了现代人对于爱与亲密的渴望与矛盾,即在追求情感满足的同时,又在现代社会的压力下徘徊于情感人与理性人之间。
为何现代人越来越孤独,甚至对恋爱产生抵触?一种观点认为,个人主义的盛行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自我需求。然而,我认为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我们如何看待情感本身。在资本社会的影响下,情感被“通约化”了。所谓通约,即将主观感受转化为客观数据或标准,以便于比较和评估。当情感被通约后,它便失去了特殊性,变成了可以被买卖和交换的商品。
这种通约化的情感观导致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不自觉地逃避,用理性的计算来替代真实的情感交流。比如,在寻找伴侣时,我们可能会将需求拆分为满足性需求和陪伴需求,而这些需求又可以进一步拆分为看电影、团购、逛展等具体活动。既然这些需求都能自己满足,那么找一个伴侣似乎变得不那么必要了。
然而,长期追求同质化社交和缺乏深度关系可能使我们陷入自恋的陷阱。自恋者将周围的人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要求他们不断肯定自己,从而在自我构建的幻想中迷失。这种自恋状态并非自爱,而是一种缺乏清晰边界的情感状态。
那么,如何避免自恋的陷阱呢?我们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来对抗现代社会给我们灌输的思维惯性:
1.是否被符号限制?互联网将活生生的人降维成文字和符号,我们往往基于这些符号来构建对关系的想象。然而,非语言的情感信息是无法通过文字传递的。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在现实中与人互动,通过共同经历更多场景来加深彼此的了解。
2.是否将人视为“人”?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是否将他们视为具有情感和思想的独立个体,而非待我们使用和评估的客体?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3.情感是否被理性遮蔽?在面对重要关系时,我们是否过于依赖理性分析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感受?爱是一种动词,是一种去爱人的能力,而非被爱的需求。当我们真正遇到对的人时,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情感诉求。
通过回答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避免在数字时代的情感困境中迷失自我。同时,这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求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
相关内容就分享到这了,如你有任何的情感困惑欢迎添加微信yiqingsu168或点击“在线客服”,免费获取易倾诉专业分析师情感诊断服务。喜欢本文的小伙伴们可以持续关注易倾诉情感咨询网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