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国内旅游,中国人有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北方人出门看海,南方人出门看雪。南北方的这种“执念”,在节假日尤为明显,南下和北上的大迁徙队伍组成了一波又一波旅游高潮。
然而,对于一些热门旅游城市来说,当地人更担心的可能并不是节假日涌入的游客,而是文旅局未能将城市的特色充分宣传,反而让家乡成为“互联网笑料”。这也提醒我们,在旅游热潮中,城市的宣传和管理同样至关重要,需要更多关注和努力,以展现城市独特的魅力。
近期,哈尔滨冰雪游成为热门话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前来体验。在抖音热点评选中,哈尔滨成功荣登“2023年抖音热点十大旅行目的地”的第三名。这一冬天,哈尔滨冰雪游之所以能够如此火爆,不仅得益于美丽的风景,更是离不开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
哈尔滨来,作为北方的大热门城市,哈尔滨要雪有雪,要景色有景色,要美食有美食,东北人的热情也足以让游客流连忘返,可哈尔滨文旅的宣传方式还在搞土味喊麦。
2023年9月的哈尔滨文旅:“我姓哈,喝阿哈,五湖四海谁都夸,冰天雪地出溜滑,千里江山我最佳!”
对于自家这首《我姓哈》,哈市滨市民恨不能当场销户。眼瞅着官方靠不住,东北人民只能自己动手搞宣传。
11月东北下大雪,雪花一飘,索菲亚大教堂直接笼罩在凛冽的寒风下,大教堂直接变成魔法世界里的霍格沃茨,整个哈尔滨也秒变北欧。那时候,互联网上随处可见“哈尔滨你不宣传这个,你糊涂啊!”的视频。
被土味视频吓到汗流浃背的东北人说,如果文旅局硬要喊麦,不如喊“哈利波特的哈,是哈尔滨的哈”。
不知道是不是这波嘲笑让哈尔滨文旅开了窍,步入冬季旅游旺季后,哈尔滨文旅改走“宠爱”路线,主打一个“把现在来东北玩的南方小土豆宠上天”,掏出来的“家底儿”直接让东北人一看一个不吱声。
游客想拍绝美雪景,哈尔滨就在雪地平原上升起热气球,让哈尔滨的性价比远远超过土耳其;
冬季的月亮清晰度低,游客拍不出好看的照片,哈尔滨就在圣索菲亚大教堂边上搞了人造月亮当背景,就为了拍照好看,狠狠宠爱了一把南方游客;
南方游客想看雪,为了满足这份幻想,哈尔滨在马路上整“飞马踏冰”这一出,牵着带翅膀的高肩黑色大马让游客拍照;
在松花江上搞气垫大飞船,带着南方游客一趟又一趟的玩冰面大漂移;
害怕大家排队太久玩不上冰雪大滑梯,哈尔滨在室外一口气弄出三个冰滑梯,力保每个游客回家前都能滑上一次;
就这么说吧,哈尔滨为了招待南方游客拿出的东西,很多东北人活了三十年都没见过。好多东北人一个月前还在发愁怎么宣传哈尔滨,结果现在的哈尔滨变得让他们好陌生……
东北当地人 be like:热气球!!我的天!!这么多年第一次在江边看见热气球!!!救命!!飞马!!能不能憋整这出,这些东西我都没玩过!!!
更要命的是,哈尔滨这波对南方人的宠爱才刚刚开始,最近几天阿杠一直处于震惊中,大家都想象不到哈尔滨有多努力。
东北人吃了几十年的冻梨,开始精致摆拍了,这要放在家里,高低得让家里人骂一句“不吃就别嚯嚯东西”。
要知道,当年普京到东北访问,冻梨都是拿着直接啃的……
给没去过北方的南方朋友稍微介绍一下,冻梨吃得就是它反复冻过后的汁水,这个食物是咬破皮后吸汁喝汤的,冻梨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还能有被切开摆盘的一天……
冻梨都给摆上盘了,当地的东北人民就更热情了,从出租车司机到小摊老板,从景区工作人员到街边大爷大妈,每个人都热情温暖地和南方小土豆们聊天说话。口音集体从“你瞅啥,噶哈呀”的嚷嚷变成夹子音,生怕自己的大嗓门吓坏了他们。
现在去哈尔滨旅游,你甚至能在商场里听到交响乐团的现场演奏。作为联合国承认的“音乐之都”,哈尔滨这次是咔咔上节目。东北人锐评:来点人不知道咋得瑟好了。
人如此,东北的动物也没闲着,上到国二下到动物园,通通出来“接客”。30块钱,你就能抱到平时看都看不见的白狐,想抱多久就抱多久。在东北人还不知道白狐是什么手感时,南方宝宝已经把香香软软的白狐拥入怀中了;
抱过白狐的每个人,都发出了“质疑纣王,理解纣王,成为纣王”的感慨。而当地人,只配在网上嘤嘤,“滨子,你还是那个一直在我身边的滨子吗?我去了也会这样哄我吗?滨子。”
动物园的企鹅宝宝,背着个小书包在哈尔滨大街上city walk,游客走两步就能看到可爱的企鹅们。
平时虎啸一声整个森林抖三抖的东北虎,现在和南方游客面对面玩擦玻璃。东北虎:叫我咪咪就好了……
哈尔滨这一波波操作实在可谓“宠溺”,以至于被网友戏称,“哈尔滨好像是一只开屏的孔雀”“哈尔滨——讨好型市格”。
哈尔滨冰雪游不是第一个火出圈的文旅名片,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诚然,抓住机遇,每个城市都能有火出圈的机会,而在旅游资源相对集中且单一的城市,如何将“头回客”变成“回头客”是哈尔滨需要继续探索的难题。但我们也应该从哈尔滨爆火的背后看到其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