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追星已然成为一种无分年龄、性别的广泛现象。每个人都拥有自己钟爱的明星或偶像。追星不仅为人们带来欢乐和激励,同时也推动着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多元化发展。然而,正如许多事物一样,追星也存在其另一面,即过度追星。过度追星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还会对明星和社会造成困扰和危害
近日,就有一起令人震惊的案例,一名38岁的男子,因为见到一名女孩长得像杨幂,就连续两周在地铁站尾随她,甚至还试图接近和搭讪,最终被警方抓获。这名男子被抓后,竟然感觉丢脸,说自己38了还追星,让人不禁怀疑他的心理状态和道德观。
这一事件是来龙去脉是咋样的呢,原来是这样:
10月26日上午9点半,一名身穿职业装、身材高挑、长相俊美的年轻女士来到青岛站派出所报案,称她每天都坐地铁上班,最近两周她出站时总感觉有人在尾随,这让她感到害怕。
冯警官调出这两周内女子出站的视频录像,经过仔细排查,发现一名可疑男子。他每天会在固定的时间,等在上扶梯的走廊里,该女子出现后,他就跟着她上扶梯,站在她身后两三个台阶处,女子出站后,他会跟随一段距离,然后转身离开。
虽然男子每天更换衣服,并且戴着口罩,但根据体型特征和行动习惯,冯警官还是找到并锁定了该男子。冯警官打电话给报案人,让她第二天正常坐地铁上班,剩下的交给警方处理。
10月27日一早,冯警官早早带着同事便衣来到地铁站布置。8点半左右,报案人从地铁口走出,紧接着那名尾随男子也跟着走了出来。冯警官和同事向那名男子走去,男子看到后立刻转身想离开,被跟在身后的另两名便衣民警拦住,向男子表明身份后,将他带回了派出所。
男子开始时情绪激动,称警察没有理由抓他。当民警将视频呈现给男子后,他虽有些慌乱,却狡辩那只是巧合,拒不承认尾随报案人。为了找到男子跟踪的真正目的,冯警官对男子的身份做了进一步的调查,通过对男子一些生活细节的了解,他心里逐渐有了答案。
冯警官看着故作镇静的男子,突然问了一句:”你喜欢杨幂吧?””你怎么知道?”男子下意识地回了一句,随后立即低头不语。看到自己的猜测没错,冯警官继续说道:”那姑娘确实长得挺像杨幂,但你也不能随便就跟踪她啊。”见警察已经猜出答案,男子沉默了片刻后就开口交代了。
原来他非常喜欢艺人杨幂,前段时间他在地铁站看到了报案人,感觉对方与杨幂长得很像,就每天等在地铁站,为的就是想看对方一眼,但其他的什么都没做。因为觉得自己38岁了还追星这事怪丢人的,所以不好意思承认跟踪别人。
男子说出的理由,让办案民警有点哭笑不得。冯警官对男子说道:”追星没问题,但要注意方法。你的这种行为已经给他人带来了恐慌,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今后不要再尾随了,否则公安机关会严肃处理。”男子点头答应,在写下保证书后离开了派出所。
冯警官将处理的结果告诉了报案人,姑娘听到警察用了短短一天就将事情解决非常开心。为了万无一失,冯警官和同事们轮流到报案人出站的地铁站便衣值守,直到4天后,确定男子没有再出现,保护工作才停止,而这一切报案人并不知道。
这起事件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谴责这名男子的行为是变态和骚扰,有人同情这名女孩的遭遇,也有人质疑这名男子的智商和审美。那么,这名男子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呢?他的心理和动机是什么呢?他的行为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呢?
过度追星是指对明星或偶像的过分痴迷和崇拜,以至于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做出一些违法和不理智的行为。过度追星是一种心理障碍,通常与个人的性格、情感、成长环境等因素有关。
过度追星的人往往缺乏自信和自我认同,对现实生活不满意,对明星或偶像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依赖,认为他们是自己的精神支柱和梦想的寄托。
过度追星的人也往往缺乏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对现实中的人和事不感兴趣,而把自己的精力和情感都投入到明星或偶像身上,甚至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和明星或偶像有某种特殊的联系和亲密关系。
这名男子就是一个典型的过度追星者,他对杨幂有一种不正常的迷恋,认为她是自己的女神和理想对象,当他看到长得像杨幂的女孩时,他就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想要接近她,甚至想要得到她的爱情。他完全忽视了女孩的感受和意愿,也不顾及自己的年龄和身份,只想满足自己的幻想和欲望。他的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女孩的人身权利和隐私权,也违反了法律和道德。他的行为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表现,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和矫正,否则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大的危害。
这件事也引起人们对于狂热追星的背后的深思!
追星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的过程,追的其实是自己的影子。你希望拥有偶像身上某些你想要,但自己暂时还不具备的特质,那些希望拥有的特质是你理想中的人设。。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追星的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从“理想化”到“自我客体”形成的过程。在形成自我客体之前,我们需要将某个外部客体进行理想化,通过与这个强大而完美的客体建立联系,从而感到自己更有力量、更重要。就像孩子最初将父母理想化一样,我们常常听到两个小朋友在比,“我爸爸是超人”“我妈妈世界第一美”;“我爸爸敢吃屎”“我爸爸能一口气吃十斤屎”,这就是对客体的理想化;而在咨询师这里,有些来访者可能会感觉自己好像爱上了咨询师,觉得咨询师是世界上最懂自己的人,这同样是将当前客体理想化并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以帮助自己发挥重要的心理功能。理想化是心理发育的不可或缺的过程。
明星的人设和光环通常是由专业团队精心打造的,这些设计出来的光芒能唤起我们对于强大客体的需求,而这个客体在早期通常是父母。孩子渴望从父母的眼中看到自己,从而感到自己的存在得到认可;再长大一点,这个客体可能转向老师,之后可能是某本书的作者、书中的人物等。从更深层次上看,追星实际上是一种强烈的融合需求,而这种需求早在生命的早期就已经存在。孩子需要将养育者的经验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而养育者也愿意充当孩子身心的延伸,以满足孩子对于融合的需求。
在正常的范围内,追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完整的个性。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追星行为异常离奇,往往反映了早年养育者在提供理想化的自体客体这一方面的失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家长将孩子视为自体客体,试图通过孩子的表现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比如,有些家长全力以赴培养孩子成为学霸,仿佛自己就是学霸一般,这就是一种倒置的关系。
总的来说,被充分爱过的人通常会更理性地对待追星,懂得借助偶像的力量实现自我发展。
综上所述,这起男子因女孩像杨幂而连续尾随的案件虽然让人啼笑皆非,但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的机会。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追星现象,倡导健康的追星文化。在欣赏和支持偶像的同时,也要保持对自己生活的管理和对他人尊重的意识。对于文化产业而言,更需要制定合理的规范和保护机制,以防范过度追星现象对社会产生的潜在危害。通过理性、健康的追星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享受这一文化现象的乐趣,同时维护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对此事件你是怎么看?欢迎点击“在线客服”或添加微信yiqingsu168与我们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