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蛙化现象”在日本成了热搜关键字。
2023年6月,日本专门研究Z世代(1995年后出生)的营销公司、智库机构“Z总研”,针对日本Z世代女性读者进行了2023上半年的流行趋势调查,并公开发表了《Z总研2023年上半年流行趋势排行榜》。其中,流行语以“蛙化现象”夺冠,成为Z世代年轻人聊天话题中的最热关键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蛙化现象”一词源自于迹见学园女子大学藤泽伸介教授于2004年提出的概念。主要讲述在人际关系当中的心理现象:当女性得知自己喜欢的对象也对自己抱有好感时,反而会产生对该对象的反感或厌恶感。该名称之由来,被认为是格林童话当中的《青蛙王子》故事。故事中,丑陋青蛙变成英俊王子的过程是“王子化”,而“蛙化”则是这个例子的反向。
不过,这项心理现象被提出之后,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后续也鲜少有相关研究。直到2020年8月,日本教育心理学会公开的论文集当中,再次出现“蛙化现象”的相关研究。
该研究结果显示,“蛙化现象”非女性独有,但研究对象当中仅20%的人有此经验,对于其普遍性仍存在疑问。此外,研究还发现“对他人的信赖感”与“在人际关系的紧张程度”,会从多个方面影响蛙化经验。
还记的《恋爱的犀牛》这步话剧吗,在这话剧中有一句台词——“他对许多东西都过敏,米、面……他是对生活过敏。”同样地,有些人可能也对爱情过敏,躁动不安时,心里默念一万句“上帝啊,甜甜的恋爱什么时候轮到我”,等爱情真来了,却摆摆手——不好意思啊,我好像接受无能。
循着“蛙化”或者性单恋往下研究,总能找到一个心理学术语,即“回避型依恋人格”——一种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为特征的人格障碍。
在对所有回避型依恋人格的成因分析中,成长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解释模型。即孩童在早期养育过程中,被家长或其他重要的人情感忽视,或被忽冷忽热地对待,便逐渐内化成一种内心防御系统。回避型依恋人群大都缺乏安全感,有极强的个人边界感,他们渴望爱,又害怕爱,过于热情只会让他们逃避,因而经常以中断亲密关系的方式来回避感情。
在当下,人们似乎越发倾向于强调爱情中的各种术语,诸如蛙系、性单恋、回避型依恋,甚至连社恐、I人等元素都能掺和进来,作为一个个变量因子,它们对爱情过敏的症状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们似乎越来越喜欢调侃在感情当中越界后的尴尬和局促,反复渲染的结果就是大家变得越来越谨慎,生怕自己越了界。于是,一段来不及升华至爱情的感情,便早早凋零了。一段感情的发生需要彼此的双向奔赴,而如今,一切都还没开始,便已经双向逃离。
总的来说,“蛙化现象”的出现提醒我们,婚恋观念是社会文化和个体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个体的选择和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将他们束缚在传统的框架里。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社会环境,以促进个体在婚恋领域中的自由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