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的女孩在四川成都乘坐高铁时,后座的三个熊孩子多次撞击座椅后背,女孩觉得非常不舒服,但孩子嘛,不能打也不能骂,只能好言相劝不要踢啦。
一般这么说其父母也就意识到了,但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熊孩子,什么样的熊孩子,也意味着有什么样的家长。
对方并没有制止自己的孩子声音小些,而是先大声呵斥,责备女孩语气不好,吼孩子们。
“吓到我孩子了!”
接着这位孩子爸爸似乎还觉得自己家人受了侮辱,开始用言语辱骂攻击女孩。
年轻人气盛,被骂的女孩也反击了几句,这还不算完,另一边那位孩子妈妈直接上前动手扇女孩耳光。
耳光来得突然,猝不及防,女孩没想到对方竟然直接动手。
他们家还有同行者在录视频,发现对方开始录视频后,女孩也开始录视频,结果孤身一人,对方还试图上前抢夺手机。
车厢的吵闹引来了列车长,但对方态度依然嚣张,不依不饶。后来还是一位好心的东北大哥挺身而出,帮助女孩讲话,女孩才得以脱身。
“你们骂别人可以,别人骂你们就不行了,这是什么的道理?”
“我在旁边看的很清楚,就是这位男士先骂人的,你们三个对一个还有理了。”
受了委屈,女孩越想越生气,于是选择了网络曝光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发酵开了,这一家人也刷到了,竟然威胁逼迫她删除视频。
这一家人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恶人先告状,理直气壮地去报警了。试图通过民警的施压,来让女孩删除视频。
民警调取了监控,也看了女子手机中拍的视频,两相佐证,视频中这一家人骂人确实很难听,责任在他们,但是女子也还手了,最后女子被处罚了两百元。
女子说她接受这样的处罚,但坚决不接受和解,一定要让始作俑者受到更严重的处罚,要比她的处罚更重。即使民警和她说了7个小时,她也是同样的态度,想要和解那是不可能的,让对方留下记录比什么都重要。
“熊孩子”背后必有“熊家长”。如果“熊孩子”是出于无知,那“熊家长”则可能是出于无畏乃至无耻。
从本质上来说,“熊”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身上的任何一个特质都会影响孩子,不分好坏。
父母的教养方式更是能直接决定孩子的性格。
湖北省曾经对167个11岁到18岁的违法青少年进行过调查。其中被民主教养的孩子占20%;放任教养的孩子占29%;粗暴教养占20%;而溺爱教养占44%。
换句话说,最糟糕的、也是直接造成熊孩子兴起的教养方式,就是溺爱。
因为溺爱孩子的父母往往有一种施虐与受虐的特征,他们对孩子迁就、无原则的妥协、退让,孩子错了也是没错、孩子要什么都必须得到、孩子就算要星星月亮恨不得也去摘。
由于被溺爱,孩子不断地感受到自己的无所不能,相当牛叉,越来越自我中心,行为表现、态度、人际关系越来越像一个施虐者。
一旦父母试图反抗、制止时,孩子绝不会轻易妥协,而是会转化为暴怒,就像新闻中那个掐母亲脖子的孩子一样。此时,父母会害怕孩子“受伤”,又一次委屈求全,讨好孩子。
一个真正的熊孩子就这样被培养出来了。
如果您的孩子表现出熊孩子的行为,您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纠正和预防这种行为:
建立明确的规则和限制:制定家庭规则,明确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并且设定相应的惩罚措施。
培养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教育孩子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并且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学会处理负面情绪并且保持平静。
提高孩子的责任感:鼓励孩子承担一些家务或者义务,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家庭产生影响,并且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建立积极的沟通方式:与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沟通方式,让他们感觉到被听取和支持。同时,也要坚持与孩子交流,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心和安全感,从而减少熊孩子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总之,纠正熊孩子的行为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努力,需要建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并且适时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