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因熊孩子高铁上吵闹,家长态度蛮横,热心大哥怒斥熊孩子家长获喝彩的视频,引发网络热议。
顽皮的小孩子踢了一位女士的座椅背,激起了一场小小的冲突。
起初只是相互指责谩骂,但很快就升级成了动手打架。
车上的一个热心大哥挺身而出,为女士力挺,但他的义气为他的正义感喝彩的同时却也让自己卷入了争端中。
大家反感的从来都不是不懂事的孩子,而是厌恶背后理直气壮、不肯引导孩子的家长。
你会发现,小小孩的活动、动作很容易受大人控制,有什么不好的行为(例如跑动、想要抓玻璃杯)我们可以快速地制止,家长可以把小宝宝pǒng在手心。
孩子大了、能快速地自主运动以后,家长不能总是把TA留在怀里,而孩子也会到处乱跑,你根本来不及收拾他,烂摊子已经需要人收拾了。
试想一下,让一个6岁的孩子坐在小板凳上一动不动30分钟,很难吧?因为小朋友就是很难控制自己不动,更别说学前期的幼儿有着空前高涨的注意能量了。即使你看着他坐在这里,他也要左看看右看看,玩玩手指甲再玩玩脚趾甲。
如果你做过火车,应该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个让大家觉得很吵的孩子,即使爸爸妈妈呵斥让孩子停止吵闹,没过一会儿他就又开始吵吵嚷嚷了。嗯,从额叶功能发育不全的角度来说,他确实是做不到有意识地停止去说或者做。
哭闹而不说明需求,确实是一个很让父母头疼的事。但是对孩子而言,哭闹是一个信号和工具,TA需要引起关注,然后才是TA有需求。
记得一次在朋友家,她女儿要吃草莓。朋友端着草莓,孩子在她周围转圈。她对女儿说:“就这些哈,吃完就没了。”吃完后,孩子嚷嚷着还要吃。她却不耐烦了:“不是和你说好了吗?我就知道你这个毛病。你再哭试试?休想我再给你买!”女儿的哭声越来越大,决定调教一下孩子的她,不理孩子,径自做饭去了。这时候,孩子的爸爸拿出2个草莓悄悄地说:“阿姨还在这里呢。再哭,人家会笑话你的,赶紧偷偷着吃了这几个,别哭了哦。”
这时,哭闹行为在爸妈的“帮助”下得到强化。因为:
1、所谓约定,不过就是妈妈的一句“只吃一盘哈”,而此时,孩子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草莓上面,这份约定缺少了孩子的认同,不过是妈妈一个人的自导自演。
2、一个孩子对想吃的东西却得不到的感受,不亚于工作中我们的挫败感。在这个时候讲什么道理都是自说自话而已。
3、如果你是孩子,很想吃一样东西,妈妈说没有了,而爸爸因为自己的哭闹又给了几个。你难道不会觉得哭闹是有用的吗?借着哭泣,换到想要的东西,这样的经验就告诉她,哭闹对自己有好处。
当孩子出现“熊”行为时,这可能是他们正在经历情绪问题或挑战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下是一些可以尝试的方法来帮助缓解孩子的情绪并避免“熊”行为:
给予孩子安全感:当孩子情绪失控时,首先要做的是让他们感到安全和受到关注。你可以用柔和的语气和温暖的姿态告诉他们,“我在这里陪着你”,“我了解你现在有点难过”。
理解孩子的情绪:试着问问孩子为什么会生气或悲伤。听他们说话时,展示给予理解和同情的态度。这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还可以加强你们之间的连接。
给孩子提供情绪调节技能: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技能,例如呼吸深呼吸、数数或画画等。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安全的空间来冷静下来。
设定规矩和限制:明确规定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止这些行为发生。例如,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在公共场合“熊”起来了,你会离开并回家。
培养情绪管理技能:鼓励孩子学习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比如通过练习情绪调节技能和表达情感等方式。
最后,记住,要给孩子时间和空间来处理自己的情绪。不要惩罚或批评孩子因情绪失控而做出的行为,而是尝试用爱和耐心来解决问题。
都是负重前行,但有效把握住孩子的小心思,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