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心理学家贺岭峰的一段视频,很是感慨。
视频中,他讲述道:女儿小的时候,他费尽心力,把她送进了全区最好的小学。
记得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女儿班主任做了一个“听写汉字”的摸底考试。
贺岭峰拿到卷子,发现女儿得了97分,也就是100个汉字只错了3个。
他就夸奖了女儿一番:“哇,你看你刚上小学,还没开始学任何东西呢,就已经会了97个,很厉害啊……”
结果当天晚上,班主任就打电话过来。
问他“看到女儿的卷子有什么感觉?”
贺岭峰就实话实说:“我觉得不错啊,挺好的,谢谢老师。”
结果班主任当时就火了,开始劈头盖脸地训他:
“你怎么做家长的啊,就你孩子的成绩你还觉得不错?
你知道吗?我们这次听写,全班17个100分,剩下的都是99分,连一个98分都没有,你们家孩子97分,严重拖了我们班的后腿。
你做家长的竟然还觉得不错,这样不负责任怎么做家长啊?”
他当时就被老师训懵了。
他的本意,是想给女儿最好的条件和资源,助她成就更好的未来。
可谁能想到,女儿不仅长期陷入痛苦的境地无法自拔,甚至差点因此想不开。
进入名校,就意味着要面对跌落谷底的心理落差、老师的严苛、排名的焦灼、以及来自家人的高期待。
这些困境就像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
背后,是激烈的竞争,是无形的鄙视链,更是无数个小小心灵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
小时候未得到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一直被过高要求、学校相对单一的衡量标准,还是幼年时父母的情感忽视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
很多孩子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够优秀。当他们的期望超出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又无法降低期望值,这种对自我的过高要求会让其陷入一次次的痛苦和挫败中。
越不能接受平凡,他们越是与自己对抗,这种对抗带来就是很多抑郁症的人都是现实与自我期待的失调。
不管是心理咨询还是心理治疗,心理干预有效的前提是“四有”:
1. 有能力。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人要有改变的能力。如果重度抑郁的人没有能力改变,或者现在靠自己改变不了,这个时候做心理治疗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我说了你能听懂,我说得快了你能跟上,我说得深了你能理解,有这种能力才是接受心理治疗的前提。
2. 有意愿。我在诊室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面:家长带着孩子来,诊疗结束后问孩子要不要做心理治疗。我一般先不直接回答,而是问孩子是否觉得需要找心理医生聊一聊。如果孩子非常明确地说不要,我再跟家长说算了,因为孩子没有这种意愿。心理治疗是聊,就是我们所说的“话疗”,你得说话。你说话,我不想跟你说,你做什么、说什么,我都不理你,那怎么弄?所以孩子必须得有意愿做心理治疗,再去做才有意义,他不想做就不能勉强。
3. 有悟性。心理治疗有时会分析,会给一些建议、指导,但是这些建议、指导需要寻求治疗的那个人有一定的领悟力。有些人悟性高,有些人悟性低,悟性低的人,给他讲太多的心理学理论,他体会不到。当然,我们需要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有和不同文化背景、年龄阶段、智力水平的人沟通的能力,用他能够接受的方式去跟他讲,跟他分析。有的心理咨询师只会一种方式,跟谁都是这一套理论,有些人有悟性能理解,有的人理解得不是特别好,所以得要寻求治疗的人有悟性。
4. 有执行力。一个人的转变绝对不仅仅因为他的心理咨询师。转变不是在咨询室里说多少话能解决的,必须得回归到生活中去实践,所以得有执行力,在做的过程中重新领悟,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再去找心理咨询师,这就是不断地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有的人接受心理治疗,定期去看心理咨询师,回去后什么都不做,这样肯定是不会见到好效果的。来访者得把心理咨询师的一些理论贯彻到行动当中,然后再去反馈,这样才能有根本性的转变。
这“四有”虽然很通俗,但是非常重要,缺了任何一个,心理治疗的效果都不会很好。
“我想告诉你,你的生活里不该只有高考,还应该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