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预售已开启,最近一些消费者与客服沟通、催发货的言语迅速“出圈”,引发热议,被称之为“发疯文学”。
“发疯文学”,指的是一种极度夸张、无序、情绪饱满的文字句式。
对方不回消息时:
“你为什么不回答我?你为什么又在用那一套话术敷衍我?你在乎过我的感受吗?我就是那么可笑。”
讨论某事情时:
“这种事情见得多了,我只想说懂得都懂,不懂的我也不多解释,毕竟自己知道就好,细细品吧。你们也别来问我怎么了,利益牵扯太大,说了对你我都没好处,当不知道就行了,其余的我只能说这里面水很深。”
随着“发疯文学”的爆红,这种发疯文学式淬火在各种社交平台上都相继出现,已经不只限于用于催发货了。
与“发疯文学”相关联的商品,也在网上热卖。
有商家看到了商机,顺势把视线投向该领域,借助网络平台推出了契合部分群体需求的周边产品。
“发疯文学贴纸”“发疯文学手机壳”“发疯文学T恤”“发疯文学表情包”等,销量也不俗:
然而,“发疯文学”的出圈,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反思。有人认为,这种情绪宣泄式的语言,终究偏娱乐性,也可能会污染我们的语言环境。
这种看似毫不着边际又略带风趣的话其实是当下年轻人的一种情感宣泄,用一些琼瑶式的长篇大论包装自己的强烈情绪,避免直接抒发牢骚的尴尬。
但,从纾解压力的角度来看,追捧“发疯文学”及其商品,是一种比较极端的缓压方式,治标不治本。人们经常说的压力,往往所指的都是心理压力。因为生活方方面面的负担,都会给我们带来压力,而我们又不能逃避,所以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自己排压、减压。
而追捧“发疯文学”及其商品,表面上看是在纾解压力,但实质上是在逃避现实和压力。
在生活压力下,年轻人宣泄自我情绪的渠道并不多,为了表达情绪释放压力,就有了这些看起来没有逻辑又充满情绪的文字,让“发疯文学”变成一个出圈的网络热梗。
而一旦对“发疯文学”及其商品上瘾,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在社会认知等方面误入歧途。
推荐一个适合日常生活的解压方式:
1、找一个舒适的椅子,坐好,双手平放在大腿上,双脚平放在地上。
2、将注意力放在脚底碰触地板的感觉上,放在手部跟大腿接触的感觉上,手掌的重量和温度,臀部与椅子接触的感觉,身体的重量感,感受身体各个部位的状态。
3、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感受空气进入身体和离开身体。
4、在心里升起一个问题,轻轻地问自己,是否已经安稳下来,回到当下,去做现在想做的事情。如果还没有,允许自己继续把注意力保持在呼吸上。如果已经平静,请慢慢睁开眼睛。
“发疯文学”仅是年轻人渲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发疯文学”商品,也仅是掏空消费者钱包的一种经营手段,大家大可不必过度追捧。
这种另类方式,非但对减压毫无帮助,反而容易沦为“发疯文学”倾销语言垃圾的“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