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与店员发生口角很正常,有时也较难说清孰是孰非。
然而,近日,辽宁营口盖州市曝出一起公职人员夫妇“耍官威”事件。
涉事夫妇不讲道理,还想“以势压人”的做法,直接改变了这起事件的性质。
据了解,涉事加油站最近在做活动,来此加油的车主,都可以领到一包卫生纸。那对夫妻加完油后,加油员立即给了他们一包。
谁知,正是这包卫生纸引发了后面的纠纷,当时那名女子拿了一包卫生纸,对加油员说:“我是公职人员,你得再给我一包。”讨要一包卫生纸,都要摆身份耍官威,大家说可笑不可笑?
争吵中,他们不仅对店员横加辱骂,说对方“像捡破烂的一样”,还以公职人员身份自诩,并扬言“我这表40万能买你命”。
官员要统御下属,自然需有过人之处。但这些过人之处,不在于吃穿住行上的讲究,而在于脱离低级趣味。
耍官威绝非自信的表现,反而可能是掩盖内心的虚弱。那些官威汹汹的官员,其实已陷入到一种病态。
视频曝光后,很快激起公愤。10月8日,盖州市网信办发出通报,证实涉事男子系盖州市某事业单位一科长,其妻子为盖州市某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最终,女子因公然侮辱他人被公安机关罚款500元,盖州市纪委监委分别给予两人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建议男子单位免去其科长职务。
网友看到视频后,之所以感到愤怒,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涉事夫妇身上的“官威”。从本质上看,这种社会情绪反映的是公众对特权思维、特权作风的深刻厌恶。
在古代,官员手握权柄,其身份超然于普通百姓之上,因此自带“官威”,而在当代社会,公职人员不论级别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并不享有任何特权。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令人生厌的“官威”来源于特定的职务与身份,不如说“官威”是某些公职人员精神世界的外化表现。
思想端正的干部,不论身处什么职位,都不会忘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原则。反过来说,如果干部的思想发生滑坡,忘记了公职人员的本分,就算手中的权力再小,也一样可以用来以势压人,成为制造“官威”的“资本”。正是因为某些公职人员的思维没有现代化,把自己当成脱离群众的“官老爷”,才使得他们凭空生成了自己不该拥有的“官威”。
回到盖州市这起事件,女子口中“我这表40万能买你命”的说法,也是不少网友关注的重点。
如此猖狂而爱“耍官威”的人,其实都有一种病态人格,这种人格就叫——权威人格。
权威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也称专制人格,是德国心理学家阿多诺(Theodore Adorno)于1950年提出的一种人格特征。
拥有这种人格的人,一方面会对弱者耀武扬威、排斥抗拒;另一方面又会对强者卑躬屈膝,绝对服从。
那为什么这种病态人格会叫“权威人格”呢?因为这种人格的形成,完全是围绕“谁更权威”这一中心建立起来的。
在权威人格者的心里,其实是没有平等这个概念的。因为他们的心里只有“谁更权威”这一概念。
这个现象在一些小孩身上非常常见。因为小孩人格尚未健全,所以非常依赖“权威”。
比如一个群体里的小孩,通常是年龄最大的那个小孩说什么就是什么,但当这个年龄最大的小孩进入到另一个更大年龄群体的孩子群里之后,这个小孩又会完全服从这个群体里年龄最大的那个孩子。
没有平等概念,就是权威人格者的普遍状态。
权威人格本质上就是一种分离人格,这种分离人格主要表现在处世的两极性上——在他们的处世观念里,只有强大与弱小,没有平等;只有仆人与主人,没有自然人;只有自傲与自卑,没有不卑不亢。
所以这种人格,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不理性的病态人格。
当一个权威人格者感受到了权力感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心理,当去人性化心理产生后,他就会无视对方的人性,之后轻视、羞辱、谩骂、排挤、打压、甚至暴力就跟着来了。
所以“耍官威”现象的发生,通常就是他们认为对方是弱势的一方,没有反击能力,无法反抗,才敢为所欲为地发泄权力感。
互联网时代,个别干部的不当言行一旦被人拍摄下来,很可能引发大规模关注,对自下而上的监督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在镜头没有拍摄到的地方,同样可能存在某些干部大耍“官威”,滥权妄为的现象。对此,只有做好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使公职人员明确自身定位,才能消灭各种“官威”的源头,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耍官威是种病,那就得治。权力是用来为人民办事的,而不是拿来抖威风的。耍官威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也伤害了干部与群众的鱼水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