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丁克,你要生就离婚!”
前几天刷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视频。
一对90后丁克夫妻,住在同一屋檐下相处得还不如陌生人。
丁克是DINK的谐音,来源于英文单词DoubleIncome No Kids,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说既没有收入也没有孩子。而他们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有可能是他们的经济上的问题,也有可能是生理上的或者是个人发展以及家庭影响等其他因素。
丁克的首要标准就是他们是具有生育能力的人,但是他们选择不生育。除了主观意愿上的不生育,也有可能是因为其他的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选择不生育。
从早晨到入夜,两个人全程各做各的事,交流全靠吼,肢体接触几乎没有。起床后就算两个人都吃简单的健身餐,还是各做各的早饭。丈夫吃完去健身,碗筷摆在桌上等着妻子来洗。两个人都是居家办公,明明相处的时间变多了,他们还是一天说不上一句话。但凡有点需要商量的事情,就是用吵架代替沟通。丈夫永远冷着一张脸,两个人大部分接触都是因为要照顾生病的狗狗。家里来了朋友,可以维持半天的和睦有说有笑,朋友走了又继续互不搭理。
关系冷淡时,不到十平米的房间里都能没有一点视线交汇。关系缓和时,两个人还能同桌吃饭,一起出门;可就算出了门,丈夫也是人高马大说走就走,一点也不愿等还落在后面的妻子
丈夫生日这天,妻子想要给他制造惊喜缓和一下关系。精心准备了蛋糕,按家乡习俗给丈夫滚鸡蛋,可惜一个眼神也没得到。
按理说,决定丁克的夫妻,一定会对彼此有更深的感情。
相信没有孩子两个人也能一辈子有共同语言,不害怕婚姻生活会受到干扰。
而这对夫妇看起来关系甚至不如合租室友,丈夫莫名其妙的敌意让粉丝很不解。
直到看见了后续,才能明白缘由。
怨偶曾经也是一对爱人。他们原本也是无话不谈,性格相合,两个人商量好决定丁克结婚,不要孩子。
可是这两年妻子的想法变了。她逼着丈夫多跟有孩子的家庭接触,动不动就提一句:
“要个孩子也挺好的……”
丈夫完全不肯接受。这对夫妻关系不如室友的婚姻生活引发很多人的讨论。很多人说看她的视频窒息得像剧本,但是我更好奇,丁克家庭的生活到底怎么样。
结婚前决定丁克的夫妻,婚后依然不会动摇吗?
谈及丁克,我们看到的大多是“自由,无压力”,大把时间和金钱可以用来享受自己的生活。可实际上,婚姻的矛盾并不只在于孩子。
年轻人对“丁克”的趋之若鹜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和叛逆期的延迟。对丁克家庭要承受的压力和未来的规划,他们心里仍然是一片茫然。
谈及这个问题总会好奇,最早一批丁克的家庭过得还好吗?
“不管做什么选择,到老都要后悔的”
有对70后夫妻让我印象深刻,结婚二十多年坚持丁克。妻子41岁时提前退休,他们决定重新寻找生活的热情,去看看诗与远方。
两个人开车出发,一路去了拉萨。一起参加了藏族朋友的烧烤节,手牵手在高原的清澈溪流边漫步。开车跑遍大半个中国,看过山山水水。
如今五十多岁的他们心态无比平和。没有被推搡着争分夺秒挣钱养家的压力,忠于自己的内心,选择了在那个年代并不被认可的生活方式。相爱的他们已经活成了一个人,只要两个人在一起,走到哪里都是家。这样深沉的爱情让人羡慕,可生活的真相就是理想往往要向现实屈服。
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住外界的闲言碎语,也不是所有人都做好了老来寂寞的准备。即便有再多的金钱和财富,天平一旦倾斜,压力会全都落在一个人肩上。导演尔冬升,年轻时浪荡潇洒,才貌双全,万花丛中过,深情又滥情。
当年艳绝香江的余安安和张曼玉都曾和他有过一段往事。
直到1999年,43岁的他与小13岁的幼师罗晓文走到一起,终于定了心。
拴住尔冬升的是罗晓文在这段婚姻里永远的低姿态。尔冬升不断强调自己是丁克一族,人到中年不愿有小孩,她也同意。一起走过风雨20载,尔冬升却突然变了心。2018年宣布离婚后,竟然被曝出和新女友的女儿已经两岁。
而50岁的妻子孤独退场,早就过了生育年龄。晚年孑然一身,后悔也已经来不及。
对普通人而言,没有说离婚就离婚的魄力,也没有任性妄为的余地。最终结果也只会是一方低头来挽回婚姻。
人生没有回头路可以走。
这也是大多数丁克家庭经历的过程。高调地选择,在外界与内心的折磨中动摇,然后趁着还在育龄,抓紧时间生子。对“丁克”的坚持很难盖过父母“不孝”的谴责和现实上老无所养的压力。人心既脆弱又多变,为了更在意的东西只能选择妥协。
对于虚无缥缈的未来,谁也不敢说得那么笃定。
说到底,丁克必须是夫妻双方达成一致的选择。如果这一点上就无法协调,那么这样的两个人根本不适合走进婚姻。但换个角度说,即使一起抱着丁克的想法组成了家庭也不要封闭内心。人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观念和目标,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怕的就是一方没变,一方变了。
对于丁克一族来说,他们大多数都是高收入的人群,并且是社会的中产阶层。对他们来说,物质的基本条件已经能够满足他们自身的需要。他们在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更高的自我实现需求。
如果不生孩子,那他们就会拥有更多的个人时间以及金钱,还有更多的精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另外他们还可以节省为孩子而忙碌的时间,而有更多的时间去满足自身的享乐。
选择怎样的人生最终都可能会后悔,但是无论如何别让现在的生活留下遗憾。如果现在没做好生孩子带孩子的准备,不妨等一等。
在自己更成熟,经济也更宽松的时候再迎接一个小生命的到来,大家都会轻松许多。
如果在这段没要孩子的生活里觉得非常愉快舒心,夫妻双方都有充分的信任和安全感,那就保持现状一起走下去。
不要因为外界的种种声音左右摇摆。一会担心老无所养,一会又担心别人的眼光和闲言碎语。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问题。毕竟承担结果的不是高谈阔论发表意见的他们,而是做出选择的自己。
“我在逃避这世上最难的事情—一做个好父亲”
有部分人是被动选择丁克的,因为夫妻一方没有生育能力。这样的婚姻单纯以爱维系,两个人接受现实,专注于生活,反而容易长久。双方互相依靠,彼此支撑,夫妻的联系会更紧密。从花前月下的爱人慢慢变成白首相携的亲人。
而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主动丁克。
他们达成了一种共识:结婚可以,养娃不行。
前不久,《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发布。
按2019年的平均消费水平算,养育一个孩子到17岁的成本大约要48.5万元。这并不包括大学毕业帮孩子买房买车,还有日后结婚成家的彩礼嫁妆。对许多信用卡透支,工资月光的年轻人而言,这笔开销无疑是天方夜谭。更何况现在城市家庭都在拼命“鸡娃”,不想让孩子落后于同龄人,就要大把砸钱。
有人说,至于吗,能有口饭吃就能把孩子养大。养而不教,是对又一条生命的不负责任。有责任感的父母,总想拼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不是为自己的面子,是为了不让孩子长大后,埋怨自己没有和别人同样的机会和条件。对于他们丁克的选择旁人无法苛责,毕竟他们是出于现实和理性。
当然,不得不承认,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丁克是对父母责任的逃避。丁克一族还有一些在心理上面会认为社会现在已经非常残酷,具有激烈的竞争。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在各种压力之下成长,比如说有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也不愿意他们为了获得社会地位,而卷入了社会的残酷竞争当中。他们不希望孩子跟自己一样过得十分辛苦,所以就干脆不生孩子了。
栏目《青年talk》里有一位嘉宾,从大学毕业起就坚定了丁克的意愿。自己去医院做了结扎手术,谈恋爱也明确告诉对方自己丁克的想法。最终找到了和自己观念一致的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他在镜头前坦言,选择丁克就是想逃避成为一个父亲的责任。
他没有做一个好爸爸的自信。
在他眼里,像自己一个哪哪都很普通的人,寻找人生的意义都要耗费十多年,又怎么会有能力成为一个优秀的父亲。
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已经很难了,跟何况要带着孩子,引导他开启另一场探索呢。
如果没把孩子教好,就是毁了他的人生更是给社会造成了负担。
想到有这样一种可能在,他就无法接受“父亲”这个身份。
而从小他就家境优渥,可以轻松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
对他而言,无法给予自己的孩子选择的权利已然是一种失败。
“养老难”“生病没人照顾”这样的问题,他早就给自己想好了答案。
小毛小病有医生护工在,不是问题。
如果真到了在ICU插着管子消耗孩子的积蓄换来毫无生活质量的寥寥时日,他宁愿放弃生命。
并且他在好几年前就已经做好了器官捐献登记。
即使不生孩子,他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
无论是清醒还是逃避,丁克的决定都是出于自己。
只有身处其中,才能理解每个人最终的选择。
与其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不如也设身处地了解一下他们面临的难处。
用自己以为圆满而幸福的生活去说教他人,只会陷入另一个死胡同。
丁克毕竟只是非常非常小众且很难维持的一种生活方式。
平等的人生观念下,他们的选择应该被尊重。
我们更应该反思,如今日渐升温的浪潮下存在着哪些难以忽视的问题。
叔本华说,我们不应该从自身之外期望太多。
思考与修正后,或许我们也能从别人的人生里找到一点自己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