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当时叫舒庆春。他的父亲是一名满族护兵,在老舍出生后不久,就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战斗中阵亡了。
6年后的1905年,胡絜青生于北京,也是满族。
彼时,他们行走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虽然遇见的是乱世,但都成长为了足够优秀的自己。
老舍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还是有好心人资助,老舍才入了学堂。
他刻苦,有志气,考取了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岁就被特聘当了某小学的校长,后来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小说,名气渐渐大了起来,作家之路也逐渐成型。
胡絜青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喜欢绘画书法,还是大师齐白石的弟子,是一枚妥妥的优秀文艺女青年。
1930年初春,命运安排这两个人相遇了。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就读的胡絜青,作为学生代表,去邀请老舍来开展文学讲座,这是两个人第一次见面。
后来在双方亲友的撮合下,两个人又见了几次,对彼此都很有好感。
当时,胡絜青在北京,老舍在济南任教,这位大作家就开始了“鸿雁传书”,一天一封信表白胡絜青。
有一封信中,他这样写道:“你我都是满族人,生活习惯一样,你很好学,我对历史、文学等也很了解,我们有共通语言,能生活到一起。”
哪个女孩禁得住一个知名作家这样频繁表白?何况胡絜青对他也早有好感。最终,老舍用“100封信”的浪漫,成功俘获了胡絜青的女人心。
1931年7月,胡絜青和老舍结婚了。才子配佳人,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双。胡絜青作为一个知识女性,甘愿守在老舍的“大后方”,扮演好了妻子、母亲和儿媳这三个重要的角色,用“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来形容胡絜青,再贴切不过了。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老舍应该知足和珍惜,或许他原本也是这么想的。
然而,他遇见了另一个人——赵清阁。
赵清阁24岁,如花的年纪,还是一个文艺女青年,据说她的作品曾得到过鲁迅先生的亲自指导,在老舍发表《骆驼祥子》那一年,她在《妇女文化》月刊发表了自己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模特儿》,正是因为有才华,才被人推荐做了老舍的助手。
而互有好感的两个人,还是没能抵挡住“日久生情”。
老舍本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自己也曾说,见到女人就觉得拘束,可偏偏赵清阁是一个性格和外表都比较中性的女子,跟她一起工作,让老舍觉得很是舒服。
两个人有说不完的话,工作上也越来越默契,还共同创作话剧,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感情发生了变化。后来,两个人就同居了。但远在北京,妻子胡絜青还在辛苦地照顾老人和孩子们,作为父亲、丈夫和儿子的老舍,却只记得自己是一个男人,开始了新的爱情。
到了1942年秋天,胡絜青料理完婆婆的后事,在北京也没什么牵绊了,就带着孩子们奔向了重庆。她去之前,并没有告诉老舍,据说,当时老舍正在吃饭,忽然,有文协的同志跑进来,说胡絜青和孩子们来了,吓得老舍“掉了筷子”。
老舍既没有勇气提出离婚,也不舍得跟赵清阁说再见。
他就那么纠结着,也痛苦着。
无奈之下,老舍还是乖乖地回家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很多流亡海外的文人开始陆续回国,老舍也接到了邀请,但一直不为所动,或许是不想去面对胡絜青吧。
但在收到赵清阁的一封来信后,他立马动身回国了。其实,赵清阁是受人所托劝他。
不知情的老舍,内心欢喜雀跃,还以为赵清阁会在机场迎接自己。
但没想到,他只收到赵清阁托人带来的一封信,打开一看,只有两句话:“各据一城,永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