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姑八大姨无微不至、无孔不入的关切面前,催婚披上了“为你好”外衣,占据了道德高地。很多人都会说,不想被催婚就自己找,跟父母沟通说明自己的想法。但是,说这些的人不知道,每一个被催婚到出现心理疾病的人,已经经历过各种的了。心理疾病是什么?是需要治疗的,不是几句正能量的鸡汤、观点就可以解决的。
对于那些被催婚的剩男剩女来说,年龄往往是被催婚最直接的原因。通常过了25岁,父母催婚的力度就加大了,到了30岁,催儿女结婚,更是成了很多父母的头等大事。
其实,从社会心理学上来说,跟别人一样,是我们的一种生存策略。在人群当中,合群也会让我们更有归属感,更有安全感。
在《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津巴多教授提到了自己做的一个调查,研究耶鲁大学的学生在入流程度上的变化。这里说的入流就是跟他人用一样的东西,有同样的品味。
研究选择了两类人,一类是由耶鲁大学预科进入耶鲁大学本科的学生,另一类是由公立高中进入耶鲁大学本科的学生。
研究结果发现,来自耶鲁大学预科的新生,比来自公立高中的新生更加入流。而到了高年级,来自预科的学生和来自公立高中的学生,入流程度差距越来越小了,也就是说到了高年级,学生们喜好品味都差不多了。
年轻人被催婚,总是感到很烦躁、很无奈。被催婚的人,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其中一种,是有对象,但可能感情不好,犹豫要不要结婚,或者感情不错,但因为经济条件不太好,所以不敢贸然结婚,父母在这个时候催婚的话,只会让孩子放大自己的对结婚的担忧与焦虑,所以很烦,但这种情况比较少,就不展开讲了;
另外一种,是没对象的,现在单身。
很多人大学毕业后都还没有谈过一次恋爱。对于爱情似乎没有什么追求,然后可能还受父母影响,觉得找个家庭条件差不多的,相貌还过得去的,性格还算合得来的就凑活着过下半辈子吧。
父母才不管这些,他们只觉得结婚是个任务,管你三七二十一,你得给我把这个任务完成了。
父母只管催婚,但毫不顾忌孩子的感受。
接受父母对你的催婚,这很正常,催就催吧,就当那是他们的一种娱乐方式,听他们唠叨、看他们生气,听着就好,不必反对、不必期望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