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不愿去爱,有的不会去爱,有的不能去爱。这是一种典型的爱无能症状,爱无能会让人没有能力去爱,从而令心灵慢慢萎靡,最后走到心如死灰的无欲状态,因此爱无能不容小视,急需治疗。有句话,可能不少人都看过,也认同——人是活在关系中的。很多心理学大师都从各个角度论证过,关系对人的重要性,从弗洛伊德到霍尼到温尼科特到科胡特……母婴关系、两性关系、主客体关系。
的确是活在“无处不在”的关系里。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虽然活在关系里,却不能为关系而活。
第二句,我们虽然如此地渴望爱,但我们也不能只为得到爱而活。
我们要建立自我,为自我而活。
既不为关系,也不为了爱。
我们可以在爱和关系里去找到自我的存在感和意义,
获取价值感和快乐。
但我们不应该把它当做唯一的源泉。因为假如我们不但活在关系里,
还更进一步地把关系当做自我的全部依托和自我力量的源泉,
那么没有建立良好关系的人,没有得到渴望的爱的人,怎么办?
他们该如何定义自我?
如何获取力量?
如何确定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有关系就是活着,没有关系就意味着死亡,被爱就有理由活下去,没有被爱,就应该去死。
“我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没有建立起独立的自我,将自我依托在于他人的关系之中,只有感受到被爱,才觉得安全,因此她强烈地需要证明她被爱,因此她以讨好、乞求、跪地甚至自杀的极端方式去索取爱的证明,无论是妈妈还是丈夫。
是因为她一直没有弄清楚,那种绝对的纯粹的爱根本就不存在。由于她的自我没有得到足够的养分,正常的成长,
她对于爱的理解仍然是婴儿般的绝对化的理解——按我想要的那种方式爱我,才是爱,除此之外,就是不爱我。
所以她总是觉得“我不被爱,而这正好也悲哀地证明了我的确很糟糕”。
因为人性的关系,在这个世界里,爱本来就不是绝对和纯粹的。
既不是100%的纯度,也无法永恒,会随很多条件改变。
然后,她问了我一个问题,难道父母对孩子的爱,也不应该纯粹吗?
我回答,“即使是最爱孩子的妈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她也是对孩子既爱又恨的,人类就是如此复杂的感情动物。我们要接受这样的一种真实。”
我告诉她,重男轻女的一些农村家庭,在九十年代末,还有很多生了女儿,就直接放到村口大树下,不管了。因为家里经济能力有限,女人做不了主,舍弃女儿生儿子就是那个妈妈唯一的路。
我用讲述,呈现了妈妈和她的关系,给她看,让她看到,妈妈对她的感情,除了漠视、重视弟弟、粗暴严厉是否还有别的存在。
03
对自己曾经认定的“真相”提出问题,重新定义真实,是迈向成长的关键。
重男轻女、不懂得表达爱意的妈妈,更疼爱弟弟,在来访者儿时的内心,这就意味着妈妈完全不爱她,并且“妈妈不爱我”内化在她的人格里,
“但其实,我妈妈还是养育了我,还供我念了大学,虽然经常骂我,可是她没有打过我,她有对我不错的时候,所以她离世我没有难过我也会自责,因为我还是得到过她的爱!
只是这种爱不像我过去以为的那么多,那么好,那么纯粹!”
“真相就是,妈妈并不是完全不爱你,但是她做不到,以你期望中的的样子来爱你。”
“可是我一直以为,我的妈妈就应该是那样爱我的,她那样对我,真的让我觉得,是我很糟糕。”
她渐渐意识到,即使是一个正常的不错的妈妈,
内心也会有恨孩子的时刻,
而一个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的妈妈,
自己也活在这样一种扭曲的文化里和有冲突压力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无法把控命运甚至也没有什么自我的妈妈,爱她的能力的确是有限的,
并且,这并不由妈妈左右和控制。
“你觉得你老公在吵架中伤害你,在吵完之后不哄你就是不爱,可是你其实是单方面设置了一个前提——你老公具备了你理想中的爱一个人的能力。但是爱人的能力,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你的老公有多大的爱的能力呢?”
一个人,只有拿出100元的能力,
可你非要她拿出1000元,觉得给你1000元才证明那是爱你,因为你觉得1000元对你来说,不多,
那么答案就会变成,她肯定拿不出1000,而你就马上肯定自己没有被爱,不值得被爱。
在做出这样的尝试和判断之前,要搞清楚的是,你去索爱的那个人,她具备给出多少钱的能力。
你不能用自己的心去估算她的能力。
比如你觉得你当妈妈就会对孩子很好,但是你的妈妈就对你很冷漠,那是因为你不是你妈,
比如你觉得你作为老婆,吵架了你可以做出让步,但是你的老公就做不到,那是因为你不是你老公。
“我妈妈只有拿出100元的能力,我老公也只有拿出100元的能力,可是我想从他们身上得到的是1000。”
是否原谅你的母亲,这是你的权力,是否要离开你丈夫,也是你的选择。
但是,别忘记,人和人的不同,
别忘记,每个人爱人的能力都有自己的局限。或许,他以你看来匪夷所思的方式来对待你,那就是他在这段感情甚至所有感情中的极致,对于爱无能的回应,你有权利选择,离开。但是,不要用他对你的方式,来倒推,他可以更爱我却如此冷漠,一定是因为我不够好你就是你,而他爱的能力有限,就只能做到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