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们在恋爱中,都会忍不住问这个问题,想通过 “作” 确认对方爱不爱自己,同时又担心自己 “作” 过了,影响感情。左右为难。台湾 “恋爱教母” 大 s 曾经在一档节目中,贡献过一段很有名的“剥虾论”,大意就是:女人吃虾,一定要男人帮你剥。因为这段言论,大 s 成为了 “公主病” “作” 的代名词。
都说 “小作怡情,大作伤身” 。在恋爱乃至婚姻中,适当的小 “作” 确实可以为爱情添把火,但是操作不当,很可能会酿成火灾。
但是,到底要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迷人可爱的“小作精”,而不是变成“作妖”呢?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恋爱中的 “作” 。
01
“作” 其实是人类的恋爱本能
不管是查阅文献还是回顾生活经历,少女都发现:相比于陌生人,人们在亲密关系中会表露更多的负面情绪,甚至出现更多的攻击行为。
这里的攻击行为,更多是指心理攻击
批评、指责、否定对方的行为;
不回微信消息、挂断电话;
威胁对方要分手;
在社交媒体上散播对方糟糕的评价;
撤回对对方的爱,比如以往每天都叫对方起床,但吵架了以后,就故意在对方有急事的早晨让他睡过头
心理攻击是一种隐蔽的、无意识的攻击行为,事后攻击者往往会做出否认,为自己辩解:我不是要故意伤害你的!我就是气不过!
这不是借口,他们在做出攻击行为时,真的没有想过要破坏这段关系,并且几乎不知道这种攻击有多严重。
看,是不是很像我们平常说的 “作” ?心理攻击的倾向不分男女,很多时候,在亲爱的那个人面前,人们都会不自觉地成为 “作精” 。
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面对陌生人时,我们往往要戴上面具,扮演一个礼貌有用的人,避免被当成一个不懂规矩的任性小孩。
而在爱人面前,我们往往会将 TA 和自己的界限模糊化,把 TA 当成另一个自己,会认为 TA 是安全的、可信赖的。
所以,我们可以更轻易地在亲密关系中展示真实的自己,包括自己不被允许在社会中表现出来的那部分自己。
如果这种 “表现很差” 的自我能够被对方接受,那么我们对于这段关系的评价就会更高,因为这种 “任性” 能够释放我们渴望被关怀、被理解的需求。
就像玛丽莲 · 梦露说的:如果你不能应付我最差的一面,那么你也不值得拥有我最好的一面。
if you can’t handle me at my worst, then you sure as hell don’t deserve me at my best.
“作” 可以,但要有底线
小作可怡情,而大作,就伤心了。
知乎上曾经有一个热门话题:因琐事争端把男友论文及资料全删了,有挽回办法吗?怎么才能让男友消气?
这显然已经突破 “作” 的底线。
伴侣能够无条件地包容我们的任性与脾气当然很好,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心理攻击预示着伴侣个人痛苦的增加,即使对方并不认为这段关系是压力的来源。[2]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伴侣面前自我暴露,不带面具,发泄情绪,这也正是亲密关系的意义所在,但是,任何一次 “作” 都是攻击,都是对 TA 的伤害。
所以,我们的 “作” 是要有底线的,不能仗着被宠爱就有恃无恐,做出删对方论文这种离谱的事情。
在删男友论文事件中,“没经验”“不是不讲理的人”“有点任性” ,这些都是在辩解,仿佛只要说清楚了原因,对方就能够谅解这件事情。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信念(irrational beliefs),绝对化的要求意味着,这种所谓的 “作” 完全地脱离了现实。站在一个旁观者视角,这种念头的不合理之处就会显现出来:一个人怎么可能永无止境地,单方面地忍受来自最信任之人的伤害呢?
拥有的时候有恃无恐,失去了才知道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