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催婚问题,很多人在平时可能无所谓,家人就算催促也只是流于形式。但在春节期间,就是家人催婚的高潮时期。面对家人和亲戚的攻势,都会越来越头疼。过年回家是我国的传统,然而,许多大龄未婚男女在回家的路途中却有着共同的烦恼,那就是担心父母催婚。所以,年春节,父母催婚总是网上的热门话题。
有对象没?
啥时候结婚?
啥时候生娃?
没有一位适龄青年能够在回家过年时逃过这样的灵魂三连击。
就像小时候渴望春节的烟花和压岁钱一样,作为适婚青年,拥有一个不被催婚的春节成了一种渴望。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催婚呢?
从长辈的视角看,他们关心你的婚姻大事只是他们表达关心和爱护的一种方式。他们认为结婚了才有人照顾,结婚是一项人生大事。如果别人家的孩子已经结婚生子,而自家孩子还单身,很多家长会觉得自己该负的责任没有完成。
从晚辈的视角看,恋爱、婚姻问题被视为不宜讨论和过问的“个人隐私”,加之房价和生活成本过高、晚婚晚育的观念、高等教育的普及,女性独立意识的发展等原因,很多年轻人对于婚姻的选择更加慎重。
两代人所经历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婚恋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出现很大的不同,于是便形成了这种“每逢佳节必催婚”的现象。
于是,各种层出不穷的花式应对催婚之法应运而出。
巧语反怼式:
“我这不叫单身,我只是跳过了谈恋爱、结婚、离婚的过程,提前享受单身而已。”
“到了结婚年龄就应该结婚吗?”
偷龙转凤式:
姑姑:今年有对象了吗?
我:哎呀,亏了,我买的那几股基金怎么跌了,姑姑您的怎么样?
姑姑:你们年轻人就是不会理财,姑姑来教你。
直言不讳式;
“唉,您可别再说了,越说我越难受。”
晓之以情式:
“我压力也很大,明年一定努力,这可是一辈子的事情,万一没找到合适的随便嫁了,后悔一辈子怎么办。”
作为子女,面对催婚不能选择一味的逃避和抗拒,试着站在父母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催婚只是家人担心和关心的一种方式,你仍然可以保留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尤其是正处30岁附近的年轻人,被催婚的次数更高。这个阶段的我们正在进行着全面的独立:经济独立、生活空间独立、人际关系独立。而独立总是伴随着分离,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这一时期正处于成年早期,人们要解决亲密对孤独的冲突,与伴侣、朋友、同事等建立爱情、友情、团结与亲密的关系,组建家庭,进行工作,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
年轻的我们都喜欢甜甜的恋爱,但更喜欢的是在合适的时候,遇见想结婚的人,而不是父母眼中“合适的”、“工作稳定的”、“踏实的”就可以,当代年轻人对婚姻的判断,已经超出了长辈那一代的标准。
那些说不着急结婚的人,其实不是觉得婚姻不重要,而是觉得婚姻太重要,才不想将就。毕竟婚礼只有一天,但婚姻却是几十年。两个人要同睡一张床,同养一个孩子、同用一笔钱、一起吃喝拉撒,用几十年的生活将方方面面全都融合在一起。
所以很多年轻人对婚姻很慎重,不是不想结婚,只是还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还没有过上想要的生活,还没有遇见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TA。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婚姻观,都应彼此多一分理解与尊重。作为家长,不要过度地去催婚,而是关注孩子内心真正的担忧,孩子的人生,要给孩子时间自己去选择;作为孩子,要打开自己的心扉和父母进行沟通,消除忧虑。
祝福大家都能早日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个TA!生活里,不会浑浑噩噩,迷失方向;爱情里,不会爱得凑合,失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