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的妈妈一生与人为善,却是经常遭人以德报怨,搞得自己常常满腹牢骚,却是改不了自己的善心,他总觉得妈妈很受伤,但是不知道如何劝阻她?
1.“助人者情结”
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小王母亲潜意识里有一种“助人者情结”,这种情结希望通过对别人的帮助来获得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这样的心理,其实在任何主任的行业都是存在的。比如心理咨询师在刚执业的时候,就抱着这种心理,常常非常在意别人的疗效和效果,渴望听到当事人的感谢和肯定的声音,并以此来维护职业的动力,其实这样的情形常常会搞得咨询师把来访者的情绪带入到自己的内心中,急患者之所急,像焦虑、痛苦、伤心、神经质等这些情绪受到影响。
2.心理医生与“助人者情结”
为了逃避这样的情结,心理医生会无意识地依赖当事人,给当事人无形的压力,暗示和强迫观念。这其实也是精神分析中的反移情,心理咨询师会把自己的心理需求和未解决的内心冲突带入到治疗关系中,这样会影响到来访者的情感,而咨询师却意识不到。这也是心理咨询师为什么要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苛刻的自我训练和专业的督导才能职业的原因之一。
3.心理医生的三种助人期待
(1)第一种是“助人者情结”,通过帮助别人来感觉自己很重要,获得权威感、被感激、被认同、被喜欢的感觉。其实帮助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种关系的现实,或者是内心的一种平衡。小王的母亲其实是属于这一类。这样的帮助让帮助者需要被帮助者的回馈,帮助的目的就是要获取这些信息,因而也容易被这些信息干扰,以至于牢骚满腹。这更多是心理上的满足感。
(2)第二种是“功利性帮助”,通过提供帮助来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这其实就是通过小恩小惠来获得更大的利益回报,或者是通过帮助来获得一种关系上的维系。当以这种心思去帮助别人的话,自己是一直压抑自己的内心的,心理会有一种得不到的愤怒,有时候会让被帮助人付出更多的代价。
(3)第三种就是“超越性共享”,把人类看成一个整体,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同时,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或者财富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不需要被帮助者回馈,这就是真正的超越性共享。
4.小王该怎么办
小王的母亲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她对其他人有一种内心上的期待,所以才会觉得是以德报怨,才会有那么多的抱怨和不满。通过这些抱怨和牢骚来引起子女的关注和同情,从别人那里得不到内心上的愉悦感,所以只好从子女身上获得赞同感。这个过程中,子女就是母亲发泄情感的纽带,发泄完后她就可以继续进行她认为的善行。作为子女,你需要热切地附和欣赏她,给她一些积极的反馈信息,来代替那些被她抱怨的人。小王需要假装很在意母亲的抱怨,但内心却要对这些抱怨有充分的理解和接纳,不然的话,母亲的焦虑就会转移到小王的身上。
当然最好不要试图去说理,规劝来减少母亲的唠叨,更不能妄自尊大地去帮她分析,这样有可能就会好心办坏事,结果加重了母亲的压抑的情绪,会给她带来严重的影响。